《吴羏木作品精选集》 1921年,吴羏木出生于浙江崇德(解放后改属桐乡县)一个书画世家。母亲沈漱石多才多艺,系鸳湖名士沈稚峰之女。祖父吴伯滔是清末江南第一山水画家,父亲吴待秋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被称为民国沪上画坛“三吴一冯”。在家庭薰陶下,小养木五岁即开始学画,并在山水画方面显露出不凡的天赋。七岁那年,他临摹的一幅二丈许、大势磅礴的“长江万里图”引来众人啧啧称赞。 1931年吴待秋举家迁居苏州,11岁的吴养木就读于苏州晏成中学(今苏州市第三中学)。中学毕业后,吴羏木报考了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大学期间,吴羏木常与同窗画友切蹉技艺,留下了不少佳话。一次,和着酒兴吴养木与同学戴隆厚合作了一幅《秋山图》,并相约二十年后再合作。两人毕业后便各奔东西,此后正值抗战最艰苦时期,时局动荡不安,原以为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不意六十年代两人偶然重逢,皆欣喜不已,想到数十年前的邀约,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合作山水画一幅,一了二十年前的心愿。尚感意犹为尽,于是再二十年后合作山水画一幅。果然,八十年代,两人又和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第三次合作一幅山水画,此事在画坛成为美谈。 大学毕业后的吴羏木在外滩中央银行的国库局工作,直到父亲病逝后才离沪返苏。虽然投身于金融界,但他仍然笔耕不止。有一次,一个朋友借给他二十余册画集,内有近千幅名画,约定三个月归还。结果,吴养木只用了二个月就把这些画全部临摹下来了。解放后,吴养木辞去在上海的工作来到苏州全身心地投入山水画的创作中。从1949年到1959年整整十年间,吴养木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把郑振铎编的《域外名画集》中一千几百幅名画反复临摹,自晋明唐至清末,从顾恺之、陆探征到文征明、任伯年,遍临历代百余家名作,把双亲遗下的两只大柜中的九千张宣纸全部画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此番苦练,吴养木对历代大家之技法无不谙熟于心,深得其奥秘,为他山水画技艺,也为他后来艺术之发展变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53年,苏州市文化局举行“迎春国画展”,吴羏木创作的一幅《大龙湫》令画界同道大为惊叹。其实,吴养木艺之奇又何止体现在画技上,在作画用具上,吴养木也堪称一绝,凡是有助于表达艺术效果的东西,他都一概纳于手中,他那幅《雁荡山》国画中苍郁古朴的山石便是以乱柴作笔而成。该画1955年获全国首届青年画展奖。即便是同一杆笔,在吴老手中也会变幻出多种花样来,且风味别具。如他的那幅《美人蕉》整幅都是以干笔代蘀湿笔而作成,笔端虽干如枯草,然其画出的美人蕉却从给人一种娇艳欲滴的感觉。他为苏州火车站候车大厅画的那两幅《太平秋叶》《虎阜春雨》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旅客。1961年夏,漫画家华君武来苏当场观摩了吴养木创作《山中瀑布》后,赞叹不已。《人民日报》社闻讯后也专程派记者前来采访。1980年9月,吴羏木画展在苏州博物馆一经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沪宁等地众多画家都前来观摩,欣赏。 吴羏木山水画作品在国内外出版、展出、收藏、义卖、捐赠达二千余幅,其中包括:“万顷浩翰总理情“(淮安周总理纪念馆1991年收藏 )”石湖烟雨“(大横幅、中国驻法大使馆1991年收藏 )”万騀烟雨“(8尺余 与唐云等四人合作、首都人民大会堂收藏)”“鱼水情浓虎阜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苏州号”1992年收藏 )“龙吟泉颜横”(台湾故宫博物馆1992年收藏)“松风吹万里 无处不成春”(6尺幅,为纪念**诞辰一百周年作,军事博物馆1993年收藏 )“铁骨丹心万代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作,军事博物馆1997年收藏)。一个画家的作品为这么多的名馆收藏,其艺术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难怪吴羏木的山水画会成为收藏界的热品了。 1990年江苏省工艺美术书画研究会赴日举办画展,此次画展使吴养木名扬海内外,1990年,日本知名水墨画家安田虚心还带领数十位学生专程来苏为吴养木举办了作品座谈会,吴羏木当场作画相赠,他那熟练的笔法,爽辣恣纵的画风令东瀛客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安田虚心当场翘起大拇指盛赞吴养木是“当代南画(中国画)第一人”。 1991年4月,法国国家电视台慕名专程到苏州为吴养木拍摄了专题片,其中包括他一幅画创作的全过程,从起笔到落款、钤印等细节无一疏漏,令在场的人大饱眼福。同年冬,吴养木又接到日本美术界邀请他赴日访问。吴养木此行引起了日本朝野的关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宇野宗佑还亲自在东京一家大酒店设宴款待他,两位前首相对他的山水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吴养木将两幅山水画送给首相时,首相很是兴奋,席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东京之行后,吴养木又到奈良等城市送画访问,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电视台也一路跟随。 1992年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吴养木一张《龙呤泉颜横》,台湾书画界也将吴养木列为中国当代十大画家之一,且列为十大画家之首,其它几位是程十发、唐云、刘海粟等。台湾美术界也盛行邀吴养木前去访问,但被吴谢绝。同年十月,上海青浦画院成立,特聘画家程十发和吴养木当顾问,两位画坛大师即当场合作一幅《鸡鸣图》,程老画鸡,吴老补景,相益得彰,令在场的人大饱眼福。 尽管吴养木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在谈到自己的艺术道路时,他最引以为自豪的还是他的“第三类国画”。他说:“那才是最能代表我的东西。” “第三类国画”是吴养木为自已独创的国画所起的名字。他把中国传统古典派国画称为“第一类国画”,把现代派即新国画称为“第二类国画”,把自已正在探索的国画称为“第三类国画”。这“第三类国画”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画的大胆变革,用他自已的话说是“比传统还传统”“视传统而古之”。从绘画技法上讲,就是要与传统反其道而行之,或将传统国画技法用过头,在“物极必反”中显其新意。比如,传统国画画法有“忌”“宜”之说。就舀画竹来说,按传统技法地多只画交错两根,如在当中再竖一騀就犯了画中大忌。但吴养木却偏偏要在交错竹中再画一騀,而且要画得比交错竹在审美价值上更高才行。他称这为“返忌为宜法”。再如传统国画讲究透视、比例、形态、色彩,而吴养木则要在透视、比例、形态、色彩都不正确的情形下,使整幅画能得出一个艺术境界比各种传统画更高的效果,他管这叫“风马牛相及法”。如他那幅《江亭秋晚》,采用“两幅重叠而出之”的技法,画面上石头与树木重叠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观者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平面的画幅上表现出一种视力难以触及的结构。再如那幅《柳岸晓风》,画中的远山径直向上斜拖,别有一番气势,尤其是那幅《凛其乎不可留也》简直称得上“第三类国画”的杰作。画面上的水(留白处)给人一种静止的感觉,那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一颗草,天空昏沉沉的,连一只飞鸟也没有,显出一种人迹罕至,混沌初开的迹象,这样的境界是在梦境中,还是在史前某个星球上存在过?这就要凭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感受了。难怪香港《文汇报》称吴养木“第三类国画”是“超乎想象之外”“思古人未思者”了。数十年来,吴养木已创作“第三类国画”近千余幅,并从中探索总结出“第三类国画”画技542种。 他的十余幅作品见诸香港《收藏天地》《江苏画刊》后,在画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澳门《华侨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到许多报刊、电台都有争先报道了他的“第三类国画”,来自毕加索故乡的法国代表团称他为“中国的毕加索”。著名画家陆俨少大师专门偕教授童中焘、画师胡文虎特地来苏索赔观,陆边看边自言自语地说“这似乎出于董其昌,这又像有王原祁的笔墨……哦,又像又不像,有自已的东西呢。”赞叹不已,归而语人曰:“不虚此行”。后来他在荣宝斋对人说:“如若要新画派的画,到苏州找找吴养木。”故宫博物院古字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在看了他的三十六幅“第三类国画”后激动地说:“你的东西与众不同,真是新中国画的精英啊!” 除了艺术创作之外,吴养木还十分重视对自己艺术心得的总结和对人才的培养。数十年来先后有五十多名学生投奔于他的门下,其中包括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他与萧平合作撰写的《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是我国山水画领域最具权威的著作之一,他撰写的《中国画技法概论》已被译成英、德、法三种文字,在海内外广受好评。 2009年3月,吴门画坛一代宗师吴养木先生病逝于苏州,享年89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4622-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吴羏木——“第三类国画”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