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某个专家是故宫或是某个著名博物馆的,人们都会以为他们一定有一双能识真假的火眼睛睛。 如果你有这样的认识,那就大错特错了!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曾公开坦言:鉴宝不是故宫专家的特长。 那么,身为文博界的那些知名大专家们,为何不会鉴宝呢? 单院长说了两点理由,一是博物馆门类分得很细,某个领域的专家只能接触到他研究的领域,无法接触到其它任何领域;二是博物馆专家只识自己馆藏的真品,不了解赝品仿品的具体情况,所以没有识别真假的能力。 其实,单院长只说到了某些方面,导致体制内专家不懂鉴定、不会鉴宝的因素还很多。 1、专家不需要懂鉴定 无论宫里还是馆里的专家,他们根本不需要懂文物鉴定,原因很简单。 一是官方考古出土的,有明显的地层关系,只要是他们亲自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基本业务水准的、懂点常识的都知道东西出自何朝何代,不需要他们再去考证真假; 二是自己的馆藏品,大多都是有明确来源和出处的,何朝何代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也不需要他们去考证真假; 三是流散在外的社会文物到底是真还是假,体制内专家勿需关心。 改革开放前体制内还有文物商店,文物商店包括一些博物馆还专门从民间征集文物,在那样的情况下,还真有一些文博人员懂得一些鉴定知识,但他们的鉴定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样泛滥的造假业,所以当时在文物真假上不用多考虑,鉴定的主要任务就是断代。 而如今,国藏的大门紧闭,近30多年来几乎从未向民间征集过文物,尽管国家每年都下拔给他们大量的文物征集资金,但他们基本都把这些巨额资金花到海外去了,因为这样他们可以不用承担鉴定风险,他们认为,在苏富比、嘉士德上拍的,真假不用他们鉴定了,只管大把花钱就是,反正钱也不是自己的,到那里买东西还有高额的个人回扣,不承担鉴定风险还有大把油水,何乐而不为呢? 殊不知,他们这样的文物征集方式,使流散民间的社会文物加速外流,因为文物到了国外才会有人认,国内的人才会去买。 试想,一点鉴定压力都没有、一点鉴定实践都没有专家们,怎么可能懂鉴定? 2、晋升提职不要考鉴定 体制内的专家,无论是研究员还是副研究员,在其成长过程中,从未有过鉴定考试,那么他们晋升提职靠什么? 一靠年头。据知情人士讲,文博系统工作清闲轻松,男的一张报纸一杯茶,一支香烟一本闲书;女的三五成群手里织着毛衣、嘴里叨着东家长、西家短的,朝九晚五,早到一分钟、晚走一分钟都象吃了大亏似的。于是乎,他们混天天、混月月、混年年,年头一够就要晋级晋职,谁也挡不住! 二靠抄书。年头混够之后,评职称总会有些硬扛扛的,一般要先在内部组织人事考核,人事考核也很简单,通常是找人谈个话,看大家对某专家有没有不好的反映;再就是搞个测评,看群众满意度如何;再有就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学术成果,所谓的学术成果,就是发表了什么论文、编了什么专著等等,这就是抄书了,所谓的论文和专著,几乎都是现代抄前代、新人抄老人,据知情人讲,有的抄书都抄到五六十年代去了,因为年代离得越久远,所抄内容更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试想,靠混年头和抄书成长起来的专家们,怎么可能懂鉴定? 3、专家不识赝品,真品其实也不识 故宫单院长说,故宫专家不会鉴宝,一个重要原因是专家不识赝品。专家不识赝品,那么真品又能识多少呢? 人们都以为,专家生在宫里、长在馆里,想看什么东西都能拿起来看,所以都以为他们真品见得多,鉴定水平自然高。 其实您又错了。 首先,专家有严格的领域划分,如果不是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对别的任何领域,他们一辈子都接触不到,比如瓷器组接触不到玉器组等等。 其次,就算是专家自己研究的领域,也不是想上手就能上手的,文物一旦入了库房进了展橱,没有三级以上的严格审批,专家连文物的边都碰不到。据知,很多专家一辈子也没有几次文物上手的机会,就算上手,时间也非常有限、数量和品种更是有限!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3801-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专家为何不懂古玩鉴定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