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铜镜的使用是历史最悠久的,也是文化最丰富的,尤其是古代女性常用铜镜,因而对其研究非常透彻,制作出来的铜镜更是美轮美奂,深受世人喜爱。而到现在,铜镜已经成为我们收藏的藏品之一,它的美与价值不仅征服了我们,也征服了世界,因此想要收藏的人非常多。不过,好的铜镜往往都伴随大量的仿品,比如海兽葡萄镜青铜镜,市场中就有很多仿品。那么,怎样鉴定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的真假呢? 图1: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14,950,000;尺寸:直径213mm;重1425.1g;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2-05-26。 一、看 1、看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的整体感觉。感觉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有的人觉得飘渺,没有依据,但对收藏者来说,感觉对与不对,往往是一种最直观的判断。假的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舒服、不对称,所以,一旦拿到手里感觉不舒服,就不要再继续纠结下去。 图2:唐,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 银壳孔雀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3,394,860;尺寸:直径15.4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5-10-06。 2、除了看整体,还要看锈。锈是历史的痕迹,也是判断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真假的重要依据。一件铜镜入土数百甚至上千年,上面必然会有锈迹,而且层次分明,如果不是这样的,就肯定不是真的。 图3: 唐 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3,416,000;尺寸:直径150mm;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0-11-14。 3、看的是工艺,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的工艺因朝代不同而略有不同。第四则是看铜质,战国汉唐时期的海兽葡萄镜青铜镜多是以高锡青铜铸造,质地非常坚硬,容易碎,而唐以后的都是采用高铅铜铸造铜镜,比较软,所以,汉唐时期出土的铜镜,多以烂镜为主,而宋代之后就少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了。 图4: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2,688,000;尺寸:直径177mm;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09-11-11。 二、掂一掂 真假海兽葡萄镜青铜镜之间的区别就是重量。一般古铜镜埋入地下数百上千年之后,其重量会变轻,而新仿造的海兽葡萄镜青铜镜,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因为铜质的问题,重量反而比古镜要重一些。 图5:双龙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2,300,000;尺寸:直径210mm;重1970g;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1-12-07。 三、听 真正的海兽葡萄镜青铜镜,因为质地松软而声音发闷暗哑,新的海兽葡萄镜青铜镜,声音洪亮,差别很大。 图6:双龙孔雀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2,300,000;尺寸:直径24.0厘米;拍卖公司: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1-06-27。 四、嗅 嗅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的气味也是辨别其真假的有效方法之一。仿造的海兽葡萄镜青铜镜因为离不开化学原料的处理,因而往往会有一股化学原料的味道,真品则有泥土之气。此外,还可以将海兽葡萄镜青铜镜中的铜锈取下一小块,然后用火烧,假锈一般都会燃烧之后产生化学味道,真锈则没有这些。 图7:唐 六瑞兽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1,904,000;尺寸:直径175mm;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0-11-14。圆形,圆钮,圆钮座。双弦纹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高浮雕六只在葡萄叶蔓之间嬉戏的瑞兽,造型似狼似狐,两两相对,环绕镜钮。瑞兽间饰以十二串葡萄枝蔓。外区饰四瑞兽、四鸾鸟和葡萄枝蔓相间环绕,镜缘处饰缠枝花卉纹。白光,纹饰优美华丽,品相完好,曾为刘体枝旧藏。 以上几点就是坚定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真假的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经验不足、知识不够扎实,往往很难精准判断真假。对此,建议直接找专家鉴定,虽然需要交费,但是却能精准了解到铜镜的真假,避免自己更大的损失。 图8: 海兽葡萄镜;成交价:RMB 1,840,000;尺寸:直径17.0厘米;拍卖公司: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1-06-27。圆形,伏兽钮。一周双线轮脊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六兽环钮排列,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尤其是呈坐姿的海兽,竖耳,扬鬃毛,一爪捂胸,一爪高举,左腿提起向右,似在遮掩什么,态度暧昧,饶有情趣。外区瑞兽、禽鸟掩映在葡萄枝蔓之中。海兽造型刻划细腻,饱满肥硕,浮雕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整体布局构思奇巧,独具匠心。其铸造水平似与《中国王朝的粹》图73“走兽葡萄纹镜”同出一人之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尽显盛世之风采。此镜黑漆古闪白,佳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11918-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怎样鉴定海兽葡萄镜青铜镜的真假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