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家来说,“奁”是一个生僻字,上面是一个大小的“大”,下面是一个区别的“区”,这个字读“lian”,它原本的意思是指一个桶状的器物。奁的器身通常为圆筒形,底下有三条足,古代江南地区的人们将这个造型做成化妆盒,作为女子的嫁妆,这是一种风俗习惯,这种化妆盒里面可以装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比如说油盒、梳子、小剪刀、镜子......在常州、苏州、无锡这些博物馆里面都有漆器的奁状的化妆品。 图1:唐 绿釉弦纹奁炉,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USD 3,000-5,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94,078, 拍卖专场: 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 2018年9月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8-09-13, 尺寸:高9cm。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奁是一种香炉,古籍上提到的“小奁”、“宝奁”、“奁炉”之类的词语,专家学者们从前后语境来判断,这个物件就是有香炉功用的。另外,在浙江绍兴有个塔基的地宫里面,曾经出土过一件龙泉的奁式炉,里面还堆积了一层很厚的香灰,这就为奁炉在当时被当成香炉使用这个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在宋代的时候,有很多窑口都在生产这样的器物,比如说龙泉窑、吉州窑、汝窑。这种风格对后世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在宣德炉里面,这个造型是非常经典的,并且在明清时期的德化窑、哥窑里面,这样的器物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哥窑香炉、德化窑香炉的造型都来自于宋代的这种奁炉。 图2:清17/18世纪 铜错银方耳奁炉,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30,000-50,000, 拍卖专场: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6-10-04, 尺寸:宽15.4cm。 看起来板上钉钉的香炉功用的说法,有没有可能被推翻呢?关于定窑的这类器物,两岸故宫出版的书里面都管这类器物叫作“樽”,但取的名字不一样。台北故宫出版的书中把这类器物叫作“弦纹樽”,北京故宫出版的书中把这类器物叫作“三足樽”。“樽”是什么样的一种器形呢?樽是分酒的一种容器,也就是李白诗句“莫使金樽空对月”里面的那个“樽”,唐代的时候,大家的喝酒方式是把酒倒在一个公用的容器里面,然后从这个容器里面把酒舀出来倒在自己的碗里,这个公用的容器就叫作“樽”,它不是每个人捧着喝酒的碗,而是一种分酒器。而且这种喝酒的方式其实是源远流长的,在唐墓中就曾经发现不少樽,比如说西安国棉五厂小区第五十六号唐墓就曾经出土过一个三足的桶状的樽,这个物件因为带有一个原配的盖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用来装液体的,在当时被当作酒具使用。再往前推,这种三足的桶状的器物被当作酒具使用是更加常规普遍的现象,汉代的铜器、绿釉、陶器的这种造型是比较常见的。这就让我们有点疑惑了,这种在唐代的时候被当作酒器使用的器物,那到了宋代怎么就变成香炉了呢? 图3:唐 三彩蓝斑奁炉 ,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100,000-200,000, 拍卖专场: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6-10-04, 尺寸:高16cm。 其实,这和一个叫“吕大临”的人有很大关系,此人也就是陕西西安吕氏家族墓的主人,他是北宋的金石学家,他根据发现的那些青铜器,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归纳总结,然后推广这个事情,编了一本《考古图》,他在书中把这种三足的桶状的器物叫作“奁”,书里面有张配图,是一个器物上面带了一个凤纽的盖子,将这个盖子称为“凤奁”,宋代的人们是非常崇尚金石学的,他们做了许多仿古造型的新产品,开发了不少新的功能出来。不少人并不知道这种器物造型以前叫作“樽”。在金石学家吕大临的推动下,后来所有人都将这种器物叫作“奁”了,宋人们突然之间把唐代酒樽的用法变成了香炉的用法,奁炉便应运而生。 图4:明15/16世纪 掐丝珐琅莲纹奁炉,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150,000-250,000, 拍卖专场: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6-10-04, 尺寸:直径10.8cm。 图5: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250,000-250,000, 拍卖专场:广州三和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 2019迎春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9-02-24, 尺寸:高约11.6cm;宽约18cm;重约1382g。 图6:西汉早期 公元前二至一世纪 铜鎏金银熊足樽配盖,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USD 10,000-15,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244,760, 拍卖专场:纽约蘇富比有限公司 2013年9月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3-09-17, 尺寸:高21cm。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奁炉是什么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