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捞瓷。。安南窑小集。。异域青花之美
对于安南窑青花海捞瓷器的认识,在国外10多年前已被认可并极度受到外国人的关注,国外各大拍卖行每年拍卖藏品中都有安南青花代表作品。而在国内认识度实在不乐观,也只是近几年来在部分地区受到关注。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专门开办了安南窑海捞青花瓷器博物馆。安南在清代康熙以前都是属于中国,安南青瓷也是中国景德镇派去的师傅所烧制,元明时期主要青花瓷器是外销东南亚地区,专供土耳其,伊朗等国家皇室用器。
在十六世纪以前,今日越南北方长期服膺中国儒家文化;南方则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从陶瓷来看,与中国广东、广西相连,邻近的寮国、柬埔寨也是陶瓷生产国,而中国云南青花瓷窑则位在红河流域的上游;同时越南绵长的海岸是阿拉伯和印度船只的必经途径。因此,越南青花的诞生,可说是区域间窑业交互影响的结果。
安南为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之名自此始。此后,其国王屡为元、明、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着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着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安南青花:在东南亚地区中,越南的陶瓷产业最为成熟且迷人。除了天然资源与地理环境的优渥,越南一向对顶尖陶瓷技术具备极佳的掌握能力。以青花瓷为例,在十四世纪时,世界上能够烧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国与越南两地,越南青花瓷的足迹也早已透过贸易而遍及海内外各地。越南是东南亚诸国中烧造瓷器最悠久的国家,经验丰富,陶瓷器形和装饰也往往有其特殊表现。相传越南是龙与仙的子孙,有五千年的历史,直到西汉才与中国有较深的属地关系,中国在越南的统治断断续续一直持续着,公元679年唐设立“安南都护府”(安南的称谓来源于此)。939年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969年丁部零建立“大瞿越”国,980年黎恒建立前黎朝。越南开始逐渐以一个国家的面貌出现。这时,中国的统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尽管如此,越南依然保留着自己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象非儒教的礼仪;崇尚繁殖多生而非古人;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没有长子继承权;以及纹身、嚼槟榔等等独特的风俗。也正是这些差异成就了后来越南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个性。1009年李公蕴建立李朝,1225年陈朝建立。在李、陈两朝(1009-1400),越南开始有意识的强调民族自身的特点,一些富有个性的特征也出现在陶瓷的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术中。面对高度发达的中国陶瓷文化,越南陶工并没有简单的模仿复制。在积极吸收其他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奋力地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表现民族的自我价值。红河及马河流域所蕴藏的丰富的优质陶土资源也为越南陶工的创造力提供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越南从14世纪晚期开始在中国的影响下烧制青花瓷器,在15到16世纪青花瓷的烧制达到其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期,并可与中国青花瓷在东南亚瓷器贸易市场上相抗衡,直到17世纪中国青花瓷再次成为东南亚青花瓷器贸易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产品,在中国青花瓷器的强烈影响和冲击下,越南青花瓷逐渐失去其竞争力,并最终从东南亚瓷器贸易市场上隐匿。名瓷崛起:中国陶瓷在宋元时期大量销售海外,供应亚洲各地的需求。到了明代,确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人民不得擅自驾船到海外贸易,以致亚洲市场的瓷器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乘势而起,填补市场需求,并在十五、十六世纪达到贸易的黄金时期;有别于中国青花瓷富丽雄强的姿态,越南青花瓷以其温婉内敛的美感风靡了整个亚洲。在琉球王国首里城、印尼东爪哇满者伯夷王国遗址,都发现了越南青花瓷的残片;远在西亚的土耳其炮门宫与伊朗阿德比尔庙,也将越南青花瓷纳入皇家收藏。1990年代,一艘通称为“会安沉船(Hoi An Shipwreck)”的船舱里装载着二十余万件的越南青花瓷,时代约当十五世纪后半至十六世纪初,可见此时越南陶瓷产业的活跃以及当时运销亚洲各地广受欢迎的程度。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青花瓷器,风格上与会安沉船瓷器相近,应为红河流域下游越南海阳省(Chu Dau)窑的产品。造形、纹饰丰富,可略见越南青花瓷最盛期的样貌。传统的青花瓷是在素洁的胎上,以钴蓝颜料彩绘图案,覆盖一层透明釉,再以高温烧成,如有白色画布上的蓝色彩绘,十分悦目。中国青花瓷在唐代已现踪迹,元代末期始大量烧造,并成为明、清官窑中重要的生产项目。从贸易记录和考古发现来看,越南在十四世纪就已经生产出青花了。1980年日本曾出土了一块越南青花陶片,而出土陶片的城市在1416年就被毁灭了。另外,冲绳(琉球)和越南的贸易在1363年就有了纪录。所以,这块青花瓷片很有可能产于十四世纪后期。早期的越南青花瓷,通常是些小件碟碗瓶罐之类,纹样主要是些缠枝卷草等,绘制简单迅捷,风格质朴。有的和越南釉下铁彩十分接近,有的和元代民间风格的青花很相似。与此相对应的也存在着少量的制作精美、画工仔细的大件仿元盘罐。这时的越南青花尚保留着自己的性格。由于缺少瓷石矿藏,越南青花胎灰、音钝、缺少瓷器那半透明的质感。越南的青料有的从中东进口,有的来自云南土产。前者色泽浓郁、明亮,后者质量不纯、色灰。在越南青花中,这两种青料有时会搭配使用,进口青料绘制主体画面,土料则用于边角。亦正亦邪、也相映成趣。越南青花瓷基本仿造明朝青花风格,各类瓶、罐、碗、盆。纹饰特征以莲瓣纹、开窗纹居多,大多画得比较工整。越南青花瓷釉色不如明朝青花瓷器透明,较为浑浊;胎子也不如明朝青花胎子细洁。文化交融:中国于十四世纪上半叶,由景德镇陶工生产出了精美的青花瓷器。此后,越南便有了用青花来绘制铁彩纹样的趋势。再后来,越南青花和景德镇青花瓷一起出现在热衷于青花的伊斯兰世界的市场上,出现在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和亚达毕尔(伊朗)的皇家收藏品中。关于越南青花的工艺技术,曾有人推测是元代景德镇的移民匠人将青花技艺传入越南;还有人认为越南陶工在十四世纪早期就已能生产精致炻器,所以在模仿复制青花的技术上没有什么障碍,而且本土工匠轻车熟路,更熟悉当地的材料。十五世纪末的越南青花依然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但在质量上已略显颓势。陶工们的兴趣逐渐地转向了釉上装饰。红、绿、黄彩或是和青花共同装饰器物,或仅仅单纯的釉上装饰。十六世纪的越南陶工更加的热衷于装饰的堆砌,虽然陶瓷的产量很高,质量却越发令人堪忧了。1567年,即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随后,景德镇的产品大量的涌向海外市场,质量之高、工艺之精无人可及。就这样,越南陶瓷和很多其它窑场一道淡出国际市场,包括越南传统的东南亚市场。由于后来明、清朝代更迭影响了中国窑业,越南陶瓷业得以延续至十七世纪末。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收复台湾。翌年,开界驰禁,中国陶瓷又恢复了从前的统治地位。越南陶瓷从此在国际市场消失。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