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ckt 发表于 2019-4-8 17:15:39

明清瓷器上的仕女婴戏纹

http://p1.pstatp.com/large/15e100107111cabd9d0a
明 顾见龙 仕女图轴“仕女”一词最早是“士”与“女”两类人的意思,后来发展为专指官宦人家的女子。宋代“仕女”一词开始普遍使用,已不专指上层社会的妇女,亦可涵盖下层社会的妇女,还可以包括女性神话人物。仕女形象的发展与演变从人物形象动态来看,明清瓷器上的仕女形象普遍偏柔弱,仕女的手和身姿都是极其端正的,腰部略显僵直,坐姿亦极慎重,收肩含胸,温文尔雅。明初至中期官窑人物造型偏小,人物动作虽有焚香、扑蝶、下棋、赏花等,但都很庄重。民窑仕女形象略有夸张,突出人物动态,较官窑生动活泼。成化时期民窑的执扇仕女五官有的勾勒、有的省略,身子以几条曲线替代,人物形象抽象概括。嘉靖至万历早期人物比例正常,以白描的手法突显女子鹅蛋脸、樱桃小嘴的清秀形象。仕女的眉毛大多为八字眉和远山眉。万历后期有的仕女身材比例失调,尤其是与婴孩同画时,上身较大,下身较小。明末清初仕女形象以写实见长,人物造型生动。尤其是清初人物画受陈洪绶影响较大,面部轮廓描绘细致,仕女形象高大端庄。清中期仕女比例缩小,工笔的应用使仕女形象进一步具象化,造型准确,体态修长,人物形象也逐渐符合民间美女“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的标准。清后期仕女的形象逐步走向了程式化的道路。婴戏图的演变时间婴戏图以儿童为表现对象,描绘儿童的各种活动:钓鱼、赶鸭、玩耍、游戏、弄木偶、骑竹马等,反映儿童天真烂漫,活泼有趣的各种场景。瓷器当中的婴戏图,从明代中晚期一发不可收拾,儿童形象夸张,不断发展变化,特别能反映时代风气。http://p3.pstatp.com/large/15d7001025236209ccb2
明 五彩“百子”人物罐明宣德前后明宣德之前多为庭院婴戏,人物较写实,绘画亦还工整。之后则多为郊外婴戏,人物较抽象,变化明显。儿童特点: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脸,额上几根刘海,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婴孩面容壮健,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辫翘起,斜向额前形似豚尾。嘉靖时期婴孩头脑部开始突出,俗称“大头娃娃”,儿童五官描绘生动传神,而衣着寥寥几笔。儿童周围和器体各部位都用花草,山石或栏杆添满,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郁雄健之美。嘉靖后期一反以前的工艺形式强的特点,出现了中国画构图式的人物,具有以少胜多,以写代描,以形写神,以物抒情的中国写意画的境界。动作较为夸张,动感强烈,整幅画面俏皮淘气,举手投足无不似胡人跳舞,有很强的美感。清代不仅有釉下青花婴戏图,也开始出现粉彩婴戏图,儿童形象古朴端庄,色彩绚丽。青花瓷器中人物题材,用大笔“分水”的方法使其分出浓淡不同的层次,加强了艺术表现力,使画面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画面趋于写真务实,动感平和,虽五官清晰却缺少孩童特有的顽皮机灵。明清瓷器上仕女婴戏题材的盛行,意在体现社会生活的安乐祥和,同时强调家庭观念,提倡人口孳生,也反映了世人希望家庭美满、子成龙、妻贤惠的美好愿望。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日益丰富,仕女婴戏题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艺术倾向和审美趣味,还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信息,是明清时期社会状态的重要信息载体,十分值得玩味。http://p1.pstatp.com/large/15e100107112955eb3ca
清乾隆 粉彩仕女八角印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清瓷器上的仕女婴戏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