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浆胎瓷的介绍和特征
浆胎浆胎是瓷器里面的一个特殊品种,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具有胎薄、体轻、质松、音哑、釉有细小开片等特点。 浆胎瓷器较为少见,且多为小件器物。由于用细泥浆做胎,浆胎瓷就显得比较轻薄,其实是因为胎质相对较稀松的原因。有资料说浆胎瓷很薄,这是不对的,浆胎瓷本来就胎质松,再薄了就更难成型了。由于胎质松,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胎和釉的收缩反差比较大,烧成的瓷器必然釉面开裂,这也成了浆胎瓷的一个显著表象。由于这种表面开片的现象,以及略微发黄的颜色,浆胎瓷还有另外一个更形象的别名,叫“煨瓷”。
据说浆胎瓷出现于明代。这件标本按照器型和纹饰,很有可能是明末的制品:
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一朝,浆胎瓷比较多见。康熙朝所见都是浆胎青花。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
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乾隆晚期的浆胎青花,其胎质较松软细致,叩之有瓦声,胎色微黄,青花呈色有浓有淡,但都较为明艳,略带紫色倾向,白釉带乳白色,开细纹,莹润明亮。根据器型、纹饰和里面的青花装饰,可以断定这只茶杯是乾隆时期的器物。它的外壁采用了模印装饰,一周的芦雁和洞石花卉纹,十分别致。
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最大宗的是光绪仿康熙的浆胎瓷。这一时期浆胎瓷的主要特点是,开片特征太明显,且较易染色,以至于很像哥釉瓷器,但胎质特征仍然属于浆胎。光绪的浆胎瓷还特别喜欢落康熙款。
有一种婴戏纹的浆胎小罐,比较多见,对比特征,比较容易确定这是清末制品。
给大家看一件我收藏的青花瓷器,怎么样? 康熙的漏胎出有淡淡的红色,也并非只有青花品种 这有要出啥幺蛾子? 青花 浆胎说胎质松是误导人![灵光一闪]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