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石砚
盘龙石砚
盘龙石砚,东汉文物,高12厘米,直径32厘米。1978年濮阳南乐县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此砚通体呈灰褐色,扁圆形,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用高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攀缠的飞龙,六个龙首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组成一个珠宝样盖钮,上面阴刻一个“君”字。砚盖边沿及砚盖外侧饰以圆圈纹和波浪纹。砚面平滑,一侧有椭圆形墨池,砚座底部下弧,座下浮雕三足以承砚体,砚座外侧饰莲花纹。(此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二楼两汉魏晋南北朝二厅展出)
盘龙石砚上的六龙朝珠
1978年春,濮阳南乐县发掘了一座汉代墓葬,该墓为砖石结构,其规模和随葬品在豫北地区少见,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墓中室的石砚。石质砚座呈棕褐色,底座光滑平整,座下有三个兽形足。三兽面部表情怪异,瞠目张口,两耳直立,两爪按扶膝部,似奋力承托石砚。三足间阴线刻波浪纹,砚座外侧刻一周莲花图案。砚面平滑,有墨迹。砚面与砚盖扣合处,刻有隶书铭文42字,大概内容是主人高迁刺史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食朝廷俸禄,落款时间为延熹三年七月七日。砚盖石质,呈蓝黑色,细腻坚硬,色泽光亮,高浮雕六条龙,相互盘绕。龙有翼,饰以羽毛。龙足刻爪趾。六条龙被一周波浪纹拥簇,龙首共攒一珠,成六龙戏珠之势,巧妙地组成盖纽。盖纽上隶书刻“君”字。盘龙石砚的主人,把宝珠比喻为至高无上的圣物,吸引六龙齐心向往,寓意君临苍穹,万邦安宁。
盘龙石砚上的六龙朝珠
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到战国晚期至秦代,砚台的形式比较简单,而盘龙石砚是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砚台,无论从材质造型还是图案都可称上乘之作。它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刻、阳刻等多种雕刻技艺使六条龙破浪而出,强烈扭动的身躯充满了动感,簇拥宝珠奋力腾飞,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出力量、气势之美。
从石砚上留存的墨迹来看,墓主人生前使用过此砚,作为心爱之物随葬于墓中的。该盘龙石砚雕刻技艺精湛,设计构思颇具匠心,棕褐色的砚座象征大地,蓝黑色的砚盖更似苍穹,“君”在中间,是汉代盛行“事死如事生”思想的体现。
盘龙石砚的主人是谁呢?石砚上“延熹三年七月七日君高迁刺史二千石”的铭文告诉我们,他是东汉延熹三年即公元160年高迁为刺史,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专家考证石砚的主人是东汉宦官具瑗。《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桓帝时外戚专政擅权,桓帝依靠中常侍具瑗等人之力,一举除掉外戚宗亲党羽,稳定了朝政。平定叛乱后,桓帝论功行赏,封具瑗为东武阳侯,食邑一万五千户,俸禄二千石。延熹八年具瑗因其兄犯罪受株,向朝廷交还印绶,后卒于家。文献中记载具瑗的时代、俸禄、墓葬地望与盘龙石砚铭文吻合,它的出土为我们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详实的证据。但《后汉书》中只记载了具瑗任中常侍和被桓帝封侯的史实,却没提到其他职务,而盘龙石砚上“高迁刺史”的铭文恰好起到了补充史书的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