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zyi329 发表于 2019-2-3 09:50:40

郎世宁《八骏图》画马以报知遇之恩

《八骏图》,清代,郎世宁,绢本设色,纵51.2厘米,横16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郎世宁《八骏图》

《八骏图》描绘的是在一棵壮实粗大的柳树下,景致秀丽、视野开阔环境中的色彩不同的八匹骏马,或立或奔或两两相啮或眠沙食草,神态各异,造型逼真,色彩外貌十分准确,栩栩如生,可谓极尽骏马之态。画家由于采用西画的焦点透视及明暗等相关技法,注重对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使得马的立体感极强。此画作也透露出郎世宁对中国传统工笔画风格的吸收,用笔细腻,注重于动物皮毛质感的表现。

郎世宁《八骏图》局部

此外,树的造型、空间的处理、色彩的淡雅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虽然是采用中国传统的颜料来作画,但在马匹、人物和柳树的表现上却融入了西画注重光影的手法,骏马立或卧之处仍有淡淡的阴影,显得立体感十足,而据说郎世宁画人像时是不画阴影的,因为时人以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

画趣拾珍?
郎世宁《八骏图》局部

康熙和乾隆年间,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绘画的思想、意识、方法和技能,包括西画的色彩、透视法、解剖法和人文主义的写实手法等,对中国传统绘画既有冲击又被国画家吸收和借鉴,从而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以郎世宁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画家们成功地尝试了用一种参合中国画法的技巧,加强了线条在造型中的主体作用。他们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和装裱方法,常常以巨大的画幅构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画中广泛采用了焦点透视,较准确地把握个体和整体的透视关系。中国许多宫廷画家对传教士画家的东西虽然不能全盘接受,却对马画百般模仿,中西画家常常联手作马画,以记宫中盛事。
郎世宁《八骏图》局部

《论语》中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孔子眼中的自然是具有一种“人化”或“道德化”、“情感化”色彩的自然,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把自然物象与社会人格相互比拟的所谓的“比德”观念,自然物象由此带上了人的道德情感观念,而人的道德情感观念也同时物化为自然物象。动物中的“马”是历代文人墨客热衷的题材,如从“伯乐一顾”、“千金买骨”等等典故、成语的出现就可看出。

郎世宁《八骏图》局部

在中国美术史中马更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且不同的时代其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如汉代霍去病墓葬的石雕群中“马踏匈奴”雕塑,以马来象征英勇善战、英年早逝的霍去病将军;唐代画马似有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元代画马名家任仁发笔下的《二马图》则用肥瘦二马象征贪与廉;到了清代,宫廷里来自意大利的郎世宁创作了许多兼有中西特色的马的作品,以“八骏”为题材的就有许多幅。


郎世宁《八骏图》局部

郎世宁来到中国后入宫廷历经康、雍、乾三朝,这期间正是清朝的太平盛世,他作为一名宫廷画家,某种程度上势必要入乡随俗,画马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即象征明君赏识和重用贤才;同时他作为一名外国画家能够入宫廷,也许是以画马来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
郎世宁《八骏图》局部

对于“八骏图”的题材,可能是源于一个典故:据说古代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关于八匹骏马,一种说法是按照毛色命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和绿耳;还有一种说法是按照速度命名:绝地,足不践土;翻羽,行越飞禽;奔宵,夜行万里;超影,逐日而行;逾辉,毛色炳耀;超光,一形十影;腾雾,乘云而奔;挟翼,身有肉翅。


郎世宁《八骏图》局部

周穆王曾经驾驭这八匹骏马遨游至瑶池会见西王母。而周穆王的遨游西方是否象征了清朝时期在西北用兵,屡战屡胜,最终使西北各部族降清的皇帝们,这也许是郎世宁一再画“八骏图”的原因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郎世宁《八骏图》画马以报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