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屠龙刀 发表于 2018-10-13 21:41:32

别轻意否定民间古玩收藏品

唐初 石灰石罗汉首像
对于以下的文字,你可以嗤之以鼻,也可以置之不理;或者终于找到知音,有了共鸣......
这就是民间收藏群体中的一种观点,或者一种认知,给他们一次发声的机会吧。
大家都知道,历代有大量官窑瓷器的烧造,而目前的馆藏品与其惊人数量相比仅仅是冰山一角。也就是说,没见过的不等于曾经没有,曾经有的我们未必见过。
可是,目前我们的一些文博专家在鉴定文物的时候,往往以馆藏品作为标准器来进行,殊不知,在仅局限于少得可怜的馆藏品的认知,没有掌握充分的实物资料所形成的文物鉴定结论,往往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由此,伤害了不少流散民间的珍贵文物,这已成目前对文博界认知水平是一个严峻挑战。

北宋 磁州窑黑釉大瓶
譬如,那些人云亦云的谬误之说:元青花一出现就是颗参天大树,全世界就300件,汝窑就67件,元青花、洪武瓷器没有带款的,永乐青花款就3件,等等。
在少的可怜的馆藏品认知基础上,得出这些片面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前面加三个字:馆藏品,就可理解了;如放在浩瀚的文物面前,这是可笑的管窥之见。
试想让有限认知的专家,用以上的结论,去鉴定浩瀚的文物,会出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明正德 素胎绿彩云龙纹盘
那么,造成目前不少文博专家不专,使不少民间流散文物受到伤害的原因是多方面:
一是,专家手里研究标本受到局限,馆藏品不是专家想上手就上手,再说就博物馆各门类藏品都是很有限的,有的门类藏品数量还比不上一位民间藏家。
再说专家一门心思在捞钱,哪有时间和心情安下心来搞研究?看看市面上那几本书,就那几张图片抄来抄去换个书皮出书捞钱,多少年没有任何新意。
二是,不少专家不接触市场,缺乏实战经验,对民间不少藏品的真伪完全拿捏不准。只能拿馆藏品作为标准器来衡量,导致鉴定结果失真。
三是,专家心存杂念,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敢承认民间有真品,他们为博物馆收购或为大买家掌眼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一件,好处费装入了腰包,忽悠世上只有几件。突然民间出现一些,且价格低廉,他们怎敢承认?
这已不是单纯的鉴定学术问题。
清康熙 五彩花神杯
出土瓷器普遍有两个特点:
一是新,大部分入土前没有使用过,很多窑藏没有空气、没有阳光,自然就没有所谓象传世件那样的包浆,出土后和新的一样,和传世品老化特征差距很大;二是品种多,很多品种是馆藏中没有的。
这对看惯了有限馆藏品和传世品的人来说是个挑战,更可笑的是,有些真实的出土瓷器到了地摊,倒成了赝品的标准器。
因为一些人对地摊的认识是:99%以上都是赝品,只要在地摊上见到的,就简单地视为赝品。值得提醒的是,地摊是我国最早的古玩市场形式,国有博物馆里的不少藏品,都来自于当时的地摊。
清乾隆 粉青釉日月罐
目前文博界对造假能力缺乏研究,过于高估了造假的能力。
目前已知的景德镇有大师头衔的人,是不会去参与造假的,因为市场已经把大师级作品炒到了极高的价格,几万甚至几百万的不是新闻,已经远远超过出土真品的价格不知多少倍。
出土官窑都是当年皇家不惜血本的精品之作,水平不知要高出现在的大师多少倍,工艺原料已今非昔比,即使大师去仿也未必仿到位,还丢了名声,从逻辑上讲:现在的大师为名为利是不可能参与造假的。
面对历代大量官窑瓷器的烧造和目前少得可怜的这些馆藏品,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没见过的不等于曾经没有,曾经有的我们未必见过。
作为文物鉴定专家要更新观念,深入基层,接轨市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文化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必要时应向一些民间藏家虚心求教,切勿固步自封,以有限的馆藏品以一概全,随意否定伤害民间文物。
南宋 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轻意否定民间古玩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