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五两牌坊锭
云南牌坊银锭考析
四川袁克林
清代末期的云南牌坊银锭,在全国各省不同的银锭形制中,以其独特的形制,在银锭家族中堪称独树一帜。它的形状既像一条船,西南民族素有“船银”之俗称,同时更兼具有“貌如其名”的传统牌坊造型,被人们冠以“牌坊银锭”的美名。它以库平、滇平五两上下的规整重量铸锭,以铺号、银号及诸多浩繁的戳印铭文等特色而著称于世。更令人瞩目的还有戳印在锭上的诸多铭文,锭上戳盖的“公估纹银”、“公估制度”又使“公估纹银”成为云南牌坊锭的别称。 从现存传世的云南牌坊锭实物戳盖的各种铭文以及史料记载的倾销铺银号、字号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云南牌坊银锭的“公估制度”经历了从最初的“官公估(官局)”→“公议”→“公议公估”→“汇号公估”→“公估”→由此再回到“官公估”的六个阶段。牌坊锭的名称也由“官公估”演变成“汇号公估”,然后再转变到“公估”和“官公估”的循环演变历程。
出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新纂云南通志》一书,是目前研究探索云南牌坊银锭与牌坊锭“公估制度”最直接、较为详尽的文史资料,同时也是探索牌坊锭上戳盖的倾销铺银号、字号不可缺的第一手资料。但该书有关云南牌坊银锭始末的相关资料来源,亦多系借助采访与整理的方式集结成书,存在着一定的谬误偏差,但仍广为研究者、藏家所采用。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光绪初年,奸诈百出,银色有低至五六成者。至光绪十年前后,省城银钱业倾销银两各商家,始集会决议,创销一种方长八角形之银锭,名为牌坊锭。定为每锭重五两上下,成色以九八(即百分之九十八)为标准。”“嗣因各商号多不足九八,而一律照九八成色倾销者仅数家,于是公推此数家为公估商,呈报官厅立案。凡兼销铺销成之牌坊锭,必经估商审定,加印公估戳记,始得以公估银通用。所有商民完纳赋税。各州县报解正供款项,一律以公估牌坊锭加色上兑,不得异议。市面之交易,亦以公估银为标准行使……”
在为数众多、兼销铺字号浩繁的云南牌坊锭中,有明确纪年的光绪早期“官公估”牌坊锭极为罕见。牌坊锭纪年最早的为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的一枚纪年“光绪二年”,“熔盛”字号的牌坊锭。由此可证,云南牌坊银锭至少在光绪二年(1876年)就已成定式。 牌坊锭上戳盖的各种“公议”、“公议公估”铭文,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左右戳盖有“公议纹银看讫”、“公议纹银记”、“公议胡记”、“盛号公议公看讫”、“泰号公议公看讫”等戳印。后者两行皆具为:“公议公估童看讫”、“公议公估冯看讫”等戳印。前者为《新纂云南通志》所述,出现于光绪十年前后,谓之省城昆明兼销铺字号所创。 。。。。。。公估纹银在光绪十年前后,依定制其成色为98%,与藩库可接纳的足色课锭之间存在着2%的差距,各州县征收接纳公估纹银的前提,是通过加征固定的补色银,以供改铸课锭之用,其性质与强征课锭并无两样。至光绪末,公估纹银的成色标准已大不如前,成色差异有的销铺降至2.5%~3%,已无法继续维持其公信力。倾销铺同业之间不记名的估色,甚至可能是铺号的自行估色,均冠以“公议”、“公议公估”的戳印。如“公议纹银看讫”、“公议纹银记”等戳印。各州县因此遭受的损失巨大,这才形成了光绪三十年之后的“公估”、“官公估”两种牌坊相互竞逐的局面,这是光绪三十年之后的事。 。。。。。。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废两改元,以元、角、分纪值。至民国元年(1912年)《币制纲要》的颁布和民国三年(1914年)《国币条例》的颁布,全面性废两改元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云南牌坊银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市场和销路,名噪一时的云南公估商“童福顺”、“余庆盛”、“周宝铨”、“陈元昌”等铺号,是少数坚持在民国初年仍在营业的业者之一,然终因不敌现实环境的变迁,最终关闭改行。至此,云南牌坊银锭在流通领域中约三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历史使命,最终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收藏者们追逐的对象。 云南牌坊银锭假货横行,收藏时,务必谨慎才行:L:L 真面目 发表于 2013-11-14 09: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云南牌坊银锭假货横行,收藏时,务必谨慎才行
谢谢版主兄友提醒,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