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论述及美学鉴赏
瓷器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而且"德"心上一横省略,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明代洪武、建文时期(1368-1402年)主要烧制青花瓷器。瓷器造型古朴浑厚,有元代的遗风。底足较大而露胎,胎体多淘洗不精,底足有凸起的中心乳钉,是很明显的时代标志。图案装饰一改元代风格趋于稀疏清新,空白地较多。所绘缠枝或折枝莲花叶大多呈螺旋状,与元代葫芦形的缠枝叶有明显的区别。民窑的瓷器绘画多仿元代的莲瓣图案,而元代的莲瓣内常画八宝图,明初则是以团花为主。民窑器心多草书“福”字,也有画松、竹、梅、兰、人物和动物等图案。
永乐、洪熙时期(1403-1425年)青花瓷、红釉和甜白釉(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表面,施一层温润如玉的白釉)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大。青花器的纹饰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因为用的是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永乐大件器皿较少,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态万方为其突出特点。圈足较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凹或外凸。装饰技法开始繁多起来,不仅有刻划、印、镂,而且还有绘画,加金彩和雕塑等。其画面大多疏朗清秀,笔意自然。由于“苏尼勃青”料呈色不稳定,易于晕散,纹饰中较少画人物。永乐时期的印花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时期仿得较多。但前者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后者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容易辨出。瓷器年号款识始于永乐,均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笔落笔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宣德时期(1426-1435年)是明代瓷器的黄金时期,瓷器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得均甚精致。胎体淘练更加精细,烧结后缜密坚硬。永乐瓷器胎体虽也很细润,但不甚坚硬,所以同样大的瓷器,宣德较永乐的质重。宣德瓷器多为无釉的砂底,较为光滑,无旋痕,常有火烧红斑。后仿的宣德瓷器,胎体轮廓处理生硬,显得矫揉造作,砂底处可看到清晰的旋痕。青花料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和国产料2种,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深入胎骨。在大量烧制青花器的同时,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白釉、红釉、创仿汝窑釉、仿哥窑釉、紫金釉、白釉青绿花和黄釉青花等品种。装饰图案一改永乐年间的纤细风格,笔法流畅,画意豪放,尤以龙纹呈狰狞凶猛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题材非常广泛,可分为龙纹、凤纹、缠枝纹、折枝花、人物和其他6类。宣德瓷器署年款的较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篆书,部位不固定,器体全身皆可书写。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年)正值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处于低落时期,迄今还未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有人称这时期为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或空白时期。考古发现的这时期的瓷器都系民窑产品,胎体较厚重,底足削修略显粗糙,多为浅宽平砂底或微上凸的平砂底,有的带有火石红痕和星点窑渣,纹饰内容与前朝类同,多用一笔勾勒法。
成化时期(1465-1487年)景德镇御器厂又恢复烧造,所烧瓷器一改永乐、宣德雄健豪放的风格,造型规整圆润,玲珑俊秀。常见露胎无釉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色斑点,俗称“糊米底”,为成化瓷器的特有现象。釉面以细润见著,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评语。由于进口钴料断绝,主要用国产的平等青料,含铁量较少,呈色趋于稳定,烧后不再出现宣德青花的那种黑斑,发色蓝中泛灰青,在洁白湿润的胎釉衬托下,显得深沉雅致,十分脱俗。斗彩是成化时期创新的品种,是由青花加彩繁演出来的1种彩瓷。工艺复杂,须先在胎体上用青料画好图案的轮廓,罩上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图案的轮廓内用低温彩料填绘,复入烘炉中低温二次烧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争辉斗艳,格调十分高雅。成化斗彩名气大,影响深远,后世争相仿烧,但都留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成化瓷器纹饰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深。彩瓷只用平涂法,花卉分浓淡而不分阴阳向背。人物的服装只绘单色外衣,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纹饰构图规整严谨,开始出现了规矩图案化的宝相花和团花等。婴戏图、高士图、麒麟、花蝶、团菊、三寒友、鸳鸯卧莲等是这时期最常见的题材。成化瓷器款识字体均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后仿者均不能得其神髓。
弘治时期(1488-1505年)瓷器造型与成化风格类同,只是更加规整优美,圈足处理得光滑圆润。黄釉瓷器最负盛名,其色泽娇嫩鲜艳,如鸡油一般。较之成化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厚,但比后来正德黄釉又显得浅淡适中。纹饰内容与绘画技法亦与成化大体近似,只是布局较成化更细巧,舒展流畅,画面空白处较多。
正德时期(1506-1521年)瓷器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貌,形成了1种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中期以前的胎体与成化、弘治相似,后期变得厚笨,大器增多,造型凝重浑厚,有的制作得很粗糙,衔接痕明显可见。器类除多沿袭前朝造型外,又新创造出了绣墩、插屏、山形笔架、出戟瓶和佛前供器等。釉面肥厚,气泡密集。青花显色较为晕散,纹饰模糊。粗看貌似元代或明初青花,但细察可以发现不同之处:呈色滞重,飘浮流散,与元代明初凝固的黑色斑点有明显区别。黄釉器和在白釉器上直接加绘五彩的工艺较为流行,并创烧出了青花加五彩的瓷器。装饰图案犹有宣德、成化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的画风皆有。仍采用双线勾勒平涂的画法及刻、雕、敷金彩等装饰技法。装饰内容受宗教影响很大,出现了回文箴言、可兰经和具有道教色彩的八仙、真武大帝、八宝图等。正德年间青花和彩瓷上的穿花龙和翼龙纹饰,以纤细工整受到鉴赏者的称誉。
嘉靖时期(1522-1566年)盛烧大型器,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器形多种多样,而以方形、棱形更为常见。胎体厚重粗糙,衔接痕显露,常有因为烧结不坚固出现接痕处断裂的现象。大型器足常见翘棱、夹扁和底心下凹的现象。小型器足多向内收敛,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挂起来。嘉靖青花改用回青料,形成浓艳泛紫的光泽,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后来的隆庆、万历两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彩釉套叠工艺流行,如红釉黄彩、黄釉红彩、绿釉红彩、红釉绿彩等。仿古之风始于正德,嘉靖时发展很快。所仿成化青花和斗彩器颇具形神,为明代仿明的佳作。装饰纹样突出表现了为封建统治者“吉祥祈福”的内容,主要有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或灵芝托寿字。由于嘉靖皇帝好黄老之道,反映道教思想的内容也较为常见,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灵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和云鹤等。龙纹体渐细弱,看上去远不如宣德龙那样气宇轩昂。
隆庆时期(1567-1572年)瓷器造型沿袭嘉靖时期的特征。青花和五彩制作得更加精细,比嘉靖和万历两朝的同类器都精良。纹饰大致承嘉靖风格,但画意更潇洒,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而行书诗句、松猴、蜂、鹿、虎、蟠螭、垂枝花鸟和攀枝娃等,则是这时期新出现的题材内容。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笔划粗放,色泽浓艳。
万历时期(1573-1620年)器类非常丰富,几乎包括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最常见的是各种各样的瓷盒和文具,新出现了壁瓶。制作大器之风愈加盛行,但胎体淘洗不清,大多厚重粗糙,屡见夹扁,翘棱、窑裂和漏釉等现象。多为砂底和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常常略微内陷。万历五彩器素负盛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装饰工艺技法主要有雕、镂、刻、划、开光、阴刻暗划和绘画等。青花中出现了类似铁线描的绘画图案,画风繁缛细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犷的民间艺术色彩。常见的图案有龙凤、蟠螭、折枝灵芝,人物和钱纹等。龙纹神气不足,凤的颈部常绘出细密的羽毛,人物及动物往往比例不当,显得呆板无力。
泰昌、天启、崇祯时期(1620-1643年)处在明代的末年,景德镇的御窑萧条冷落,并逐渐停产歇业。瓷器种类比前明显减少,器物胎体厚重粗糙,造型不规整的现象比比皆是。底足常带有旋削跳刀痕和较甚的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泰昌、天启两朝绘画风格沿袭前朝,崇祯年间创新了皴法用笔,对清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绘画,大多笔意豪放,无所拘束。外销瓷中常见日本风格的造型和绘画,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款识上也有变化,不但有书正规官窑款识的,而且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和随意书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以上供大家参考 (图文无必然联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