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船哪用桨,全靠浪
浪里个浪
法国史学之父儒勒·米什莱( Jules Michelet )曾说:
“水,真是出奇的、不可思议的仙女!用极少创造一切,用极少摧毁一切,无论是玄武岩、花岗岩还是斑岩。水是巨大的能量,又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千变万化,随物赋形,能发展、渗透,也能改变大自然。”
这“仙女”有时平静,有时浪,引得无数艺术家对其进行描绘。
在中国绘画史上,关于水的最知名作品当属南宋马远的《水图》,他在 800 多年前就对水的平静与汹涌做了 12 种细致分析。(往期文章已对此画做过解读,在此不赘述,只奉上图片,查看往期点这里。)
无名
洞庭风细
层波叠浪
寒塘清浅
长江万顷
黄河逆流
秋水回波
云生沧海
湖光潋滟
云舒浪卷
晓日烘山
细浪漂漂
如果说北宋崇尚范宽式的高山,那南宋则醉心于马远式的水波与巨浪。南宋偏安一隅,地势平远,放眼望去,诗意空灵,而水,恰是此种意境的最好载体。
同处南宋的夏圭,属马远一派,水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常客。
《钱塘秋潮图》是夏圭画在扇面上的一幅作品,画中钱塘江的大潮奔腾翻滚着,气势磅礴。树、石、浪都是中锋勾勒,跳跃有力,富节奏感。
《钱塘秋潮图》 夏圭 团扇 25.2 x 25.6 cm 苏州市博物馆藏
无论是构图,还是对浪花的描绘,最具现代气息的应是明代陈洪绶( 1599 - 1652 )的《黄流巨津图》。
陈洪绶在明末进京和离京时曾两渡黄河,有感于黄河的壮阔,完成此画。
画中,黄河波涛汹涌,3 只帆船摇荡于水面,左下角港口中停泊船只数艘。在这件极小尺幅的作品上,他以滔滔黄河中的一个渡口为描绘对象,以墨笔勾出浪花,再用白色渍染,两岸景物相对虚化,使画面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黄流巨津图》 陈洪绶 绢本 30 x 25 cm
《黄流巨津图》局部
在世界范围内,要说哪幅画“最浪”,毫无疑问,肯定是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
画的名称,不是说在神奈川的地方冲浪,正确的断句是神奈川冲·浪里。神奈川是地名,“冲”指的是这里附近的海域,“浪里”是说船只在巨浪下面,仿佛被包裹进去了。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大浪之中”。
葛饰北斋( 1760 - 1849 )在 72 岁时完成了这件作品,尺幅并不大,只比 A4 纸大一点。画中,高大的富士山显得矮小了很多,被翻腾的巨浪压在视平线下,袭击渔船的巨大波浪激起雪花般的飞沫,浪中的小船正随波翻腾,大自然排山倒海的逼人气势,妙在其中。
《神奈冲浪里》 葛饰北斋 26 x 38 cm 1832 年
《神奈冲浪里》局部
梵·高可能是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人,他 1885 年到安特卫普时开始接触浮世绘,在临摹过多幅浮世绘作品后,将浮世绘的元素融入了之后自己的许多作品中。他最著名的作品《星夜》中的涡卷图案,即被认为是参考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如此看来,梵·高已将葛饰北斋“浪”到了天上。
与葛饰北斋同处一个时代的威廉·透纳( 1775 - 1851)是英国国宝级艺术家,他一生专注于描绘大海的光色和空气变化。
每次创作之前,透纳都要深入大自然做细致的观察。在画《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之前,为了看到极端天气下大海的真实景象,已经 67 岁的透纳请一位水手把他绑到桅杆上一同出海,去体验海中的巨浪。
当作品完成,罗斯金看到这幅画后,说:这幅画是表现海洋运动、薄雾和光线最为宏大的作品之一,即使对透纳来说,这也是从未有过的一幅杰作。
晚年的透纳对光线及色调的兴趣超过形体,这为日后印象派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 透纳 油画 91.4 x 121.9 cm
噢,对了。
有浪的时候,划船可以不用桨,那没浪的时候呢?
夏圭早已给出答案。
《松溪泛月图》 夏圭 绢本
《松溪泛月图》局部
没浪,当然得用桨!
不然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