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老爷的紫砂方壶|描金点银 题诗作画
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紫砂大展「紫泥清韵 皇家品位--故宫博物院珍藏宜兴紫砂回乡展」现正在宜兴市博物馆展出,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宜兴紫砂、均陶中,遴选出了130件(套)精品,按宴飨佳器、文房清供、雅玩陈设三大类展示。这是故宫博物院藏紫砂器首次走出紫禁城大批量展示,同时也是宫廷紫砂首次回到故乡宜兴的「回家」特展。本次展览展期到2017年4月12日,喜欢紫砂的朋友请把握这次的绝佳良机。在故宫珍藏的紫砂方器中,有两件乾隆朝的御题诗描金山水紫砂方壶,两壶形制略似,俱呈四方覆斗式,紫色砂泥,通体金彩篆书装饰,腹一面绘金彩山水人物纹,另三面有金彩乾隆御题诗,壶底均钤「乾隆年制」长方篆书款,主要的差异是一件为嵌盖、方圆钮、鼓腹、敛足。此壶刻正展示于前述的「宜兴紫砂回乡展」;
另一件为压盖、桥钮、蝉肩、折角包边足。该壶此次没有参展,因此以下藉由著名的文博学者宋伯胤先生的介绍,引领读者细读此壶。
宋伯胤先生书写紫砂独树一格,甚具人文思维,他在《紫砂苑学步—宋伯胤紫砂论文集》〈水来龙井边 茶香壶更妍〉一文中是这么说的:这件乾隆款描金紫砂方壶,高9.2公分,坯体坚致,纯无杂质,壶身用“镶身筒”成型,方中有圆,把所有上下或左右两片衔接的直线角都打磨成没有棱角的圆面,给人一种刚柔相融的感悟,圆角方形盖,高高在上,且以桥作钮,宛似磬石之阶,横架泉上。同时,它不仅增加了壶身的高度,而且在视觉上使人感到壶的底部更大而稳。
盖的线条与壶身一致,并且是从壶身向上延伸至长方形的盖顶而顿笔结束,为这个上小下大的方圆造型添造出覆斗形的平顶,或者含有“无平不陂”的用意。壶底的线条并不平直,不仅稍加磨圆,而且在其中部挖出一条长桥形的空槽,使壶身略有架空之势,并和盖上方形桥钮的空间上下呼应。犹如一只开在“心灵上的眼睛”,会使人看到由想象力所揭示的潜意识。壶嘴与壶把虽经削切,但亦是不露棱角,壶咀、壶口与壶把几乎相齐在一个水平线上,且把上有扳。
壶身磨制精致,素洁而稍见亮光。它宛如一页白纸,作者于一侧饰以《湖山雁归图》画,笔墨板滞,显然不是出自画家的手笔,但作者并不受传统装饰的约束,将四面壶身视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绘画和题记的平面布局,从而,在一侧画的几座远山,就逶迤而延至壶嘴所在一侧,连绵不断,使人对这件方壶的造型,有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所说:“譬若圆然,其中心无所不在,其外缘不知所在”。“使之浑圆运转,若蛇自嘬其尾然”。
壶身的另一侧,用金粉画写《山居即景》五言绝句一首:“径穿玲珑石,帘挂峥嵘泉。水许束自注,昨来龙井边”,壶底钤“乾隆年制”篆文方印一枚。这样的篆体四字题款和习见的清代乾隆官窑瓷器上的大体相同。关于在紫砂表面加金粉装饰,显然也是受了景德镇粉彩技法的影响,但这件紫砂壶的主体设计是着眼于“龙井”,壶的造型,俨然是一座槛泉,汲水烹煮,茶香而壶更为美妍。
主要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
宋伯胤,《紫砂苑学步》,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8
王健华,《宜兴紫砂》,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耿宝昌,《紫砂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