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野色》
清石涛《野色》:纵690px,横602.5px,共12开,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石涛可以说是明清画家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位。“今问南北宗,我宗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石涛《画语录》开篇即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著名的“一画论”。
凡研究石涛和他绘画的人,都会试图对“一画论”做出自己的解释。有的说得很浅显,认为“一画”就是用来造型的一根线条。这无疑没有深刻领略石涛艺术思想的丰富内涵。有的说得很深奥,运用儒、释、道的经典旁征博引,一般读者又很难弄得很清楚。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引用《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一画”不止是“一条横线”的意思,也是“最原始最完整的线”的意思,是“最上大法也”。他认为,和世界文化相比,西方喜散,分析事物、定立法则愈来愈细,见散而不知归,发展下去,足以毁灭艺术。石涛“立法”,有“念朴”之心,不忘“太古无法”之时“太朴不散”的本真浑朴之气。他说:“以一法贯众法者,慎法立而朴远,愈散愈纷,愈形而下而忘乎源本,则俗法魔道盛而夺大朴真法矣。”他的这段话说得很精彩。
石涛的书画作品,无不淋漓生动,笔情纵恣,磊磊落落,直写胸臆,这应当是对他的“一画论”最好的诠释。有人说石涛的画法是“以法法无法,以无法法法”,这也就是石涛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一画论”是石涛绘画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艺术哲学的核心。石涛认为,“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 石涛所说的“一画”,如同是画家的心电图,它从心生出,是画家心性的流露。而且,画家的学识修养、技艺训练,以及他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的感悟,甚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风气、人生际遇等等,各种显露的、隐含的、自觉的、不自觉的,一切尽在一画之中,一画便是一切。一画未出之时,所有这些都是存在于画家心中的浑沌的“太朴”,一画既出,则“太朴散矣”,静止的、原始的状态被打破,而将画家心中浑沌的“太朴”运行为具体而微的纸上的形象,主宰其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便是这“无法之法”的“一画之法”。
西方学者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的潜意识或潜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也不受种种法的约束。他所指的这种潜意识或潜能,和石涛“一画之法”的内涵,都能给人相同的启示。东西方两位大师的心应该是相通的。
页:
[1]